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信息,2024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Diabetes and well-being)。“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国卫办医函[2015]1026号)等文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负责式、医防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1]。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2]。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已高达11.9%,且发病日趋年轻化,农村人群患病率快速增长[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承担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筛查、诊断、治疗及健康管理工作,识别出不适合在基层诊治的糖尿病患者并及时转诊。管理的目标是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早死率[1]。
图1: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流程图[1]
注:a 血糖控制满意为空腹血糖<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7.0%; b 血糖控制不满意为空腹血糖≥7.0 mmol/L, 非空腹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7.0%
三多一少血糖高,症状典型易诊断;多数患者无症状,化验检测是关键,两次异常可诊断;高危人群是线索,莫忘筛查早发现。
诊断标准 | 静脉血浆葡萄糖或HbA1c水平 |
典型糖尿病症状 | |
加上随机血糖 | ≥11.1mmol/L |
或加上空腹血糖 | ≥7.0mmol/L |
或加上OGTT 2h血糖 | ≥11.1mmol/L |
或加上HbA1c | ≥6.5% |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须改日复查确认 |
表2:糖尿病诊断标准
行教育、勤监测、管住嘴、迈开腿、药莫忘,“五驾马车”驾驭好。
降糖降压加调脂,“三高共管” 同实现。
发病较紧急、临床分型难、血糖控制差、并发症严重。
糖尿病分为 4 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临床最常见类型[1]。
有糖尿病前期史;
年龄≥40岁;
体质指数(BMI)≥24 kg/m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缺乏体力活动者;
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有黑棘皮病者;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mmol/L 和(或)三酰甘油>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核心实验室及规范化建设的社区卫生中心实验室开展关于糖尿病诊断-分型-血糖监测-用药指导疾病全程管理检测项目,为临床及患者提供多重健康管理检测,欢迎工作时间咨询客服电话400-029-3060。
项目名称 | 临床意义 |
葡萄糖(GLU)测定 | 增高:生理性增高、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甲亢、颅内出血等 降低:糖代谢异常、胰岛细胞瘤、严重肝病、妊娠、哺乳等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 | 反映患者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的水平 |
糖化血清蛋白(GSP)测定 | 反映患者过去1-2周内平均血糖的水平 |
β-羟丁酸(β-HB)测定 | 增高:提示酮症酸中毒 |
尿微量白蛋白(mALB)测定 | 诊断肾小球疾病和损伤的早期灵敏指标,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高血压病人心血管损伤等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 | 用于肾功能评价和肿瘤的辅助诊断 |
尿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 | 用于肾功能评价和肿瘤的辅助诊断 |
胰岛素(INs)测定 | 评估空腹低血糖糖尿病分类、糖尿病预防、评估β细胞活性。降低:见于1型糖尿病、胰腺炎、胰切除、嗜铬细胞瘤等 |
C肽(C-P)测定 | 糖尿病分型,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 |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 |
胰岛素释放实验 | 用于糖尿病分型:Ⅰ型糖尿病释放曲线低平、Ⅱ型糖尿病释放曲线高峰后移 |
C肽释放实验 | 意义同胰岛素释放试验,但是不受临床胰岛素用药影响 |
糖尿病抗体3项 | 用于Ⅰ型糖尿病的辅助诊断 |
糖尿病用药基因检测 | 对临床常用4类口服降血糖药,包括磺脲类、非磺脲类,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进行基因检测,指导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糖尿病药物,提高药物应答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应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3):249-262.
[2]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42-650.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09):757-784.DOI:10.19538/j.nk2021090106.
文丨市场部 欧双燕
部分图片来源丨摄图网
编辑丨曹星星
审核丨董旭才